第四十九疑点 (第2/3页)
售非核心但优质的资产回笼现金,同时向主要合作银行申请紧急续贷和过桥贷款,争取喘息时间。 她翻开下一页,标题触目惊心。资金链断裂的致命一击:银行拒贷。 就在向几家核心合作银行紧急提交过桥贷款申请的关键窗口期,一封内容详尽的匿名举报信被投递至各家银行的风险合规部门。 举报信的核心指控是:万云集团存在系统性税务欺诈。具体手法包括:通过复杂的关联交易将巨额利润转移至开曼群岛的离岸空壳公司,进行非法的转移定价cao纵;利用多层股权架构隐藏真实收益,规避国际通用的BEPS(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反避税规则。 举报信内附的关键证据,是数张指向时任万云集团CFO顾涵拥有最终审批权限的财务凭证截图,以及几段涉及资金转移的内部邮件片段。 银行依据审慎贷款原则及严格的反洗钱法规要求,立即启动了最高级别的风险调查程序,冻结了所有正在进行的贷款流程,并最终一致决定拒贷。其他银行闻风而动,不仅拒绝新贷款,更开始抽回已有贷款并全面收紧对万云的授信额度。万云的资金链,在内外夹击下,于顷刻间彻底崩断。 简单来说:这封匿名举报信,要了万云的命。 不对,这些都是常规指控,大型企业难免有灰色地带,一般来说集团法务和银行都会彼此默契,从前的贷款能批下来,就说明对这些问题心照不宣,毕竟地方上也需要税收嘛,纳税大户跑了谁都担不住。 一封未经证实的匿名举报信,为何能如此迅速地摧毁银行的信任? 报告在页末用加粗字体给出了关键解释:在举报信送达银行前36小时,顾涵以“紧急处理海外家族信托事务”为由,未经董事会正式报备,也未进行任何工作交接,便搭乘私人飞机飞往伦敦。更关键的是,其工作手机及公司邮箱在飞行途中及落地后的关键48小时内,持续处于无法联系状态。这一系列行为,被银行和调查机构视为“潜逃”风险的明确信号,,也彻底剥夺了顾涵进行自辩和危机公关的最佳时机。 至此,万云集团赖以生存的资金链,宣告彻底断裂。这座庞大的商业帝国,轰然倒塌,创始人顾万云纵身一跃。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只在一夜。 报告翻到最后一页,结局冰冷的呈现:万云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而导火索陈汉升,却在废墟中摇身一变,成了报告描述中试图力挽狂澜的角色。报告指出,陈汉升成功地将项目数据造假和安全事故的主要责任推卸给手下的一名研发主管,使其成为替罪羊。随后,他利用手握项目的核心知识产权以及部分未失效的政府合约作为筹码,联合外部资本参与破产重整收购,万云集团各个板块业务被拆分贱卖。各方势力蜂拥而至,将万云集团瓜分殆尽。比如,“启明星”项目及其相关资产被剥离打包卖出,成为后来神州集团的基础。 最终,万云集团只剩下一个招牌,陈汉升拿着这块招牌和贱卖得来的资金,东山再起。同时,陈汉升利用复杂的婚前协议及股权代持安排,合法地承接了顾家的部分核心不动产、艺术品收藏等优质私人资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